熟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都知道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舞火狗”。有趣的是,在增城市石滩镇麻车村,也有一个名为“舞火狗”的大型夜间民间艺术活动。据《广州市志》所载,麻车火狗又名“麻车夜色”或“舞火狗”,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每值丰年,麻车村民就以“舞火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2007年,麻车“舞火狗”入选广州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与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 “舞火狗”不同,麻车“舞火狗”是广州汉人独特的民间游艺活动。虽然麻车“舞火狗”不能确认源于图腾崇拜,也并非少女的成年仪式,但它历史悠久,是以挥舞点燃粗香的各种竹篾动物模型为主要表现形式、寓意丰富的大型民间游艺活动。
起 源
始于明朝以祈消灾避邪
据增城市博物馆副馆长蔡美新介绍,根据传说,“舞火狗”这项舞蹈游行活动始于明嘉靖年间。据说明朝中叶,麻车村流行疫病,后得外地来客指点,授以舞香火龙之法,连舞三夜,疫病即除(实际是烟熏驱疫的作用)。从此年年举行一次,逐步演变为祈求平安的民间活动。
此后,“舞火狗”的活动代代相传下来,并逐步发展和演变,《GTA5》奇葩MOD白鲨变宠物狗 畸形乱逛洛圣都。由于稻草扎火狗太单调,且容易着火焚毁,所以开始有人用火轩(当地一种杆状、分节、有刺的植物)代替。到后来,人们又换用竹篾扎制火狗,发展了多种禽畜模型,并且仍将香火固定在模型身上舞动。自此,火狗模型的品种和形态更为丰富和多姿多彩。
明末清初,一些有艺术创造力的村民根据当时村民意愿,用竹篾扎出形态各异的火狗形象。经过几代的传承和发展,麻车“舞火狗”于清雍正年间已初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大型民间艺术活动。“它不仅暗含驱瘟避邪的意愿,还逐渐演变为欢庆丰收和祈祝来年的游艺活动。”蔡美新说。
发 展
最大火龙用竹1500公斤
最初的麻车火狗只是由稻草编织而成,但随着其功能与目的的变化,范围逐渐扩大。据村民们回忆,麻车村过去由9个自然村组成,因此每个自然村出一只火兽,共有9种:龙、狮、麒麟、象、貔貅、狗、鳌鱼、鸭和凤。此后还多了鹿、犀牛、蟾蜍(当地称“咸虾”)和锦鲤等动物模型。
据增城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徐广柏介绍,“舞火狗”中最大的火龙用竹1500多公斤,长达50米;最小的用竹也有百来斤。各种动物都插上特制的长杆香火,组成上千人的队伍,一连多晚绕着村巷游行。舞火狗的数量单位称为“景”,做一景舞两晚,做两景舞四晚。每舞一晚都要另备一套道具,舞完即丢进池塘,不再重用。每套道具数量20多个到30多个不等。
最多一晚观众达6万
徐广柏告诉我们,麻车 “舞火http://www.doggequin.cn/狗”活动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收集材料和制作形态各异的火狗道具,如巨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吐玉书、咸虾吐日、犀牛望月、奔鹿回头等;二是游行表演“舞火狗”,如巨龙出洞、池塘倒影、宝鸭穿莲等,场景可谓出神入化。整个表演过程由爆竹烟花作背景,鼎沸的人声伴奏。据介绍,麻车村每举行一次“舞火狗”活动,都要提前两至三个月做各种准备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全村上下,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显示出极其广泛、深入的群众性。
《广东民俗大典》中详细记载了以前“舞火狗”的盛况:麻车在正式“舞火狗”的几天几夜里,亲朋好友及观赏者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麻车村顿时人山人海。到麻车村观赏“火狗”的人,最多一晚竟达6万之众。
困 境
近20年未再举行此类活动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火狗”编织技艺面临失传,而且编织成本太高,目前的“舞火狗”游艺活动处于“濒危”状态。
据徐广柏介绍,自麻车村1956年举行过一次小型“舞火狗”活动之后,时隔30年,该村才因久旱无雨而再次举行一次大型的“舞火狗”活动。1989年,为庆祝建国40周年,麻车村民应邀来到增城市荔城镇表演了“舞火狗”,从这以后,至今再未举行此类活动。
据村中老人回忆,建国后举行“舞火狗”的频率远低于建国前。原因有三:一是编织技艺面临失传。建国后,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地懂得编织火狗技艺的村民已不再运用此类编织工艺,于是1986年时,村民只能通过集体记忆以及再创造来完成火狗道具的制作。如今,懂得此编织工艺的村民已不多,且大多年事已高,这意味着如果编织火狗道具的技艺失传,“舞火狗”活动也面临失传;二是编织原材料成本和编制人的报酬高,单纯靠民间力量或民间集资,很难满足“舞火狗”的资金需求;三是随着电视等新兴传媒进入村落,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弱化了他们对民间传统活动的期望程度。
前 景
200万元保护“舞火狗”
据增城市文广新局保护麻车“舞火狗”的有关计划,将在今年举办一次完整的“舞火狗”活动,让市民体会此活动的凝聚力和亲民力,并制定有效的保护和挽救计划及措施,尤其是在经济层面给传承人或具有该项技能的人以物质保障。据了解,为让“舞火狗”重现辉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确定经费预算120万元及地方配套资金80万元。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付海燕 严艺超 廖桂旭 方炳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