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耀狗"耀出心灵荒凉 2007年7月24日 09:39 |
![]() |
选稿:项凌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永琪 |
狗通人性,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移。若说人“识”狗性,许多人恐怕感到陌生。7月23日,媒体上两则人与狗的新闻格外抢人眼球,也对人“识”狗性作了一次很好的诠释。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成都一位年逾古稀的独居老教授,与三个月前拣来的一条流浪狗相依为命。这期间,狗狗一直守在他的身边,看着他,就好象亲人一样在关心他。老教授拍拍它的头,它就会汪汪对着老教授叫,给老教授带来许多快乐。狗狗得病死了,淮阳“泥泥狗”,老教授十分伤心,愿意花费10万元的天价,为狗狗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以致引起社会争议。 当日《新商报》的另一条报道更奇:大连市的一位77岁老人也是独居,与一只爱狗相伴了18载。在独居的20多年中,爱犬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他俩同吃同住,爱犬与他寸步不离。老人病逝后,爱狗就再也没吃过一口东西,在随同老人的儿女看望老人的墓地时,它围着主人的墓地绕了两圈后,竟然一头扎进旁边的河里,再也没出来。老人的女儿见其如此忠烈,到寿衣店定制了这条狗的模型烧给父亲,让他俩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相互陪伴。 两只爱犬死后能够受到如此礼遇,这是这两只爱犬的造化和应该获得的回报。但“人耀狗”事件的背后,却透出了独居老人生活寂寞和心灵荒凉。该扪心自问的首先应是他们的儿女们。 不少老人在丧偶独居之后,身边没个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若欲找个相好的结伴共度晚年,儿女们总是以伤及自己脸面等原因极力阻止其再婚。在儿女们看来,人老了,有吃有住有穿不就行了吗,干吗还老心不死,想那些见不得人的歪主意?殊不知,独居老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精神和人文需求。若后者能够丰富多彩,他们的晚年生活才会过得更充实,更有韵味。 “人耀狗”事件向一切做儿女的敲响一记警钟。儿女们平时工作不论多忙,都要挤出时间经常上门看望独居的父或母,陪其拉拉家常,帮其做做家务,烧点好吃的让其品尝,让来日不多的老人能开心度过每一天。能和自己一起住的,要尽最大努力让老人与自己住在一起,以便随时能有个照应。老人有找老伴愿望的,儿女们应该积极支持,使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这也可使自己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儿女们孝字当先,心中牢牢装着老人,时时刻刻不忘老人,老人们的心灵荒原才会充满雨露阳光,花10万天价为爱犬办葬礼和扎狗模型烧让狗永远陪伴父亲的心酸事就不会再发生或很少发生了。 |